评论丨承诺“不过包退”却不兑现,中公教育诚信何在?

2022-11-07 16:11:02 来源:教育之家

中公教育“不过包退”承诺本身就涉嫌违反广告法,也有违公考规律

近日,百余名参加国家招录考试未“上岸”的中公教育考生,来到位于沈阳市的中公教育辽宁总部,要求退还学费。根据学员提供的协议显示,退费应在30至45个工作日到账,原本应在8月份结清结果却一拖再拖,至今仍未收到这笔应有的退款。据报道,不仅是沈阳学员有此遭遇,近一个月内,上市公司中公教育遭到31225条投诉,其中包含多个省份,投诉内容多数涉及中公教育违反合同约定延期退费问题。


(资料图片)

↑11月4日,中公教育沈阳分校内,上百名学员及家长要求退费。图据上游新闻

中公教育号称公考培训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上市公司,对于众多学员来说,其多年来所积累的人气,尤其是“不过包退”的保底承诺,能让学员感受到企业的教学和财务实力的底气,也就多了一份信赖。

但细究起来,中公教育“不过包退”承诺本身就涉嫌违反广告法。广告法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中公教育考公培训“不过包退”的承诺,明显带有诱导性的保证性承诺。

众所周知,公考竞争日趋白热化,2022年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200万,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68:1;而2023年国考共有近260万人通过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70:1。由于学员的素质、能力不一,要达到100%“包过”的公考培训效果几无可能。这意味着,中公培训通过“不过包退”承诺所招揽的学员越多,能够顺利“上岸”的学生比率越低,企业所要赔付的学费越多,之前所付出的师资、课堂租金、运营等相关成本等收回压力就越大。就此而言,中公培训“不过包退”承诺无法兑现,几乎是可以预料的结局。

作为企业,中公教育管理者不可能不清楚“不过包退”模式存在的风险,然而为了追求业绩和利润,依然打出此类名号,招收大量学员,并在学员无法“上岸”之后,无法履行如期退费的合同约定,严重损害了学员权益。

据报道,中公教育之前为吸引更多学员,还推出过“理享学”贷款。学员“0元学”背上2万多贷款,想退费却迟迟申请不过曾引发不小的争议。随着中公教育违约迟付或拒付应退学费,学员不得不面临高昂的网贷本息,这等于是将贷款风险转嫁给学员,其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

作为国内知名的公考教育企业,中公教育创始人还曾向国内某知名大学捐赠10亿元,一时间刷足了眼球。然而,一家涉嫌虚假宣传、拖欠学员应退费用的企业,其市场诚信何在?凭什么立足于公考培训市场?

相关法律规定,如果是合同的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毫无疑问,中公教育应按相关合同规定,尽快退还学员学费,否则会面临更多学员投诉乃至起诉,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而对于“不过包退”的经营模式,中公教育也应尽快纠错,防止其继续对更多学员产生错误引导及权益损害。作为教育培训服务企业,中公教育应谨记,教育的本质是诚信为本。“不过包退”的噱头式宣传,所带来的品牌及市场公信力损失,恐怕远大于所获小利,如此投机做法,迟早也会招致应有的严管。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毕舸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